烟台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对硕士生的培养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为:
1. 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3. 掌握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及方法、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测试技术、机械性能分析技术等。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 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具有了解国内外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对与本领域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4. 掌握一门外国语(第一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修业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允许修业年限3-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1年。
三、研究方向
1.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机械系统性动力学及其故障诊断;机械加工过程仿真;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研究;车辆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等。
主要面向国防和行业重大需求,以航空发动机整机及关键部件、MEMS、机床与机器人系统等为研究对象,在先进阻尼振动抑制、机械系统及薄壁构件的振动测试、减(抑)振等方面形成特色。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薄壁构件高阶振动分析、无机涂层阻尼特性及其机理、转子系统振动故障诊断等方面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2. 机械电子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测试与测量技术;新能源汽车;数控系统与设备;车辆机电液控制技术。
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测试技术与检测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多物理场测量、LED热/光学、系统辨识与能源管理等领域具有一定特色,重点开展了高亮度LED结温测试的瞬态机理研究,数控系统PCB性能评估,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源管理等工作,并在机电设备的数字化控制、自动装配技术等相关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3.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主要研究领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流体传动与控制;特种加工及材料成型;机床数控系统开发;超高压液压关键零部件设计等。
在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微细电火花加工、铝合金型材成型、无氧铜连铸工艺等领域形成了特色,特别是在焊装夹具生产线、铝基SiC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无氧铜连铸工艺参数优化、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领域轨迹规划与速度控制、工程机械用超高压液压动力元件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主要研究领域:超大型模具设计;聚合物微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逆向工程技术。
在大型关键装备热压模具的设计、注射压缩成型工艺、热流道技术在塑料模具中应用、机械零件三维测量、数据处理及模型重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特别是在冷冲模、塑料模的设计与制造、聚合物反应挤出的数值模拟、产品实物几何外形的数字化、零件原型CAD模型的重建、特征识别和提取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
5. 车辆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车载电储能系统;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智能交通;车身新技术。
针对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在新能源汽车电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馈技术、轮毂电机驱动技术、车联网、车身新工艺及新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并持续性地取得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指导小组负责整个培养方案的制定,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社会调研、项目研究、个别指导、集体审查等方式培养研究生,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硕士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2、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重。
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把握本门学科的前沿内容,又要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强调学生教育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应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鼓励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学分要求
硕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期间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
六、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课程 ≥ 18学分
1)公共学位课 8学分
2)专业学位课 ≥10学分
2、必修环节 2学分
1)学术训练(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30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进行开题报告,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实施方案、计划安排和预期成果。
2)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至少参加4次学术活动(院级以上学术报告或学术会议等),其中本人至少在正规场合主讲学术报告1次。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报告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研究生学术活动纳入学院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填写考核表,学院根据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做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由学院负责人和导师共同评判记分并写出评语,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3、非学位课程(选修) ≥ 10学分
4、补修课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机械工程学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入总学分。
课程设置《烟台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后)。
七、必读书目(附后)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重点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和专业学术期刊(不少于20种)(附后)。
八、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各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及进度等。培养计划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4周内制定,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九、中期筛选
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中期筛选工作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学期进行。学院成立中期筛选领导小组,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目的是总结评价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保障研究生顺利地由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
中期筛选合格者,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妥善的安排和处理。
具体要求见《烟台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暂行办法》。
十、学位论文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研究生要利用2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得到全面系统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选择本学科前沿课题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较大影响的相关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科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
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1)论文应包括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他人科研成果应注明出处,与他人合作成果应说明作者本人的具体工作。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数据处理规范,分析严谨;对论文应做必要的理论阐述。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1)论文开题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科学调研和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在第四学期四月份向学科组提交课题论证报告,并在学科组作开题报告。学科组就研究生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进行论证和审核,经批准后正式确定论文题目。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程,应包括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进行方式和完成期限。
(2)论文工作中期检查
在论文工作期间,学科组要进行阶段性论文中期检查,按时写出各阶段工作情况,导师审查,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由学科组会诊,及时采取措施并报研究生处备案。第五学期十月份,学校将组织各院、系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3)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要求见《烟台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十一、科研活动
学生答辩前应至少完成一篇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须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并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或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
十二、毕业和学位授予
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硕士学位。
烟台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 学位课 |
Y0011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考试 |
必修,8学分 |
Y57111203 |
第一外国语 |
180 |
4 |
1、2 |
考试 |
Y56001001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
18 |
1 |
2 |
考查 |
Y00110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考试 |
专业学位课 |
Y56011001 |
机电控制工程(双语) |
36 |
2 |
1 |
考试 |
必修,10学分 |
Y56011002 |
数值分析 |
36 |
2 |
1 |
考试 |
Y56011003 |
弹塑性力学(双语) |
36 |
2 |
1 |
考试 |
Y56011004 |
机械测试技术 |
36 |
2 |
1 |
考试 |
Y56011005 |
机械振动 |
36 |
2 |
1 |
考试 |
非学位课 |
专业选修课 |
Y56021001 |
机电技术前沿动态 |
9 |
0.5 |
2 |
考查 |
选修≥10学分 |
Y56021002 |
科技史与科技创新 |
9 |
0.5 |
2 |
考查 |
Y56021003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18 |
1 |
2 |
考查 |
Y56021004 |
计算机图形学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05 |
机器人学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06 |
工业控制装置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07 |
矩阵分析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08 |
数学物理方程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09 |
高等传热学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10 |
运动控制技术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11 |
信号与系统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12 |
现代CAE技术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13 |
机器视觉与应用 |
36 |
2 |
2 |
考查 |
Y56021014 |
高等流体力学 |
36 |
2 |
2 |
考查 |
实践环节 |
Y56031001 |
学术训练、学术活动等 |
2 |
|
|
必修,2学分 |
补 修 课 程 |
Y56041001 |
机械设计基础 |
96 |
|
1-2 |
|
|
Y56041002 |
机械工程材料 |
40 |
|
1 |
|
Y56041003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40 |
|
2 |
|
Y56041004 |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
48 |
|
2 |
|
Y56041005 |
机械制造工艺学 |
56 |
|
2 |
|
|
|
|
|
|
|
|
|
|
|
注:双语课程请在“备注”栏注明
必读书目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及出版单位 |
1 |
机械工程学报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2 |
中国机械工程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3 |
振动工程学报 |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
4 |
汽车工程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5 |
内燃机学报 |
中国内燃机学会 |
6 |
农业机械学报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
7 |
摩擦学学报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8 |
中国公路学报 |
中国公路学会 |
9 |
公路交通科技 |
交能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10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
中国计算机学会 |
11 |
汽车技术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长春汽车研究所 |
12 |
机器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 |
13 |
自动化学报 |
中国自动化学会 |
14 |
系统仿真学报 |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航天科工集团706所 |
15 |
高技术通讯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6 |
仪器仪表学报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
17 |
机械科学与技术 |
西北工业大学 |
18 |
机械设计与研究 |
上海交通大学 |
19 |
机械传动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 |
20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辽宁省机械研究院 |
21 |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共同主办 |
22 |
光机电信息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23 |
传感技术学报 |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与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 |
24 |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 |
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 |
2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
Institute of Control, Robotics and Systems |
26 |
SAE Transaction |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
27 |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
Taylor and Francis Ltd. |
28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ing and Testing |
Inderscience Enterprises Ltd. |
29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 |
Inderscience Enterprises Ltd. |
30 |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
Elsevier |
31 |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
32 |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
ASME |
33 |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ASME |
34 |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
ASME |
35 |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
ASME |